從上海老城廂轉入新天地石庫門,彷彿時光一下子飛越了幾百年。

說到中國近代的住宅模式,常會聽到有『北京胡同,上海弄堂』之說,「胡同」和「弄堂」指的都是「巷弄」之意,只是說法不同,但從建築的形式來看則一眼便可看出其差異。

石庫門弄堂是上海近代以來普遍的住宅型式,源於1860年代,當時由於太平天國之亂而從江浙一帶湧入了大批前來避難的居民,租界*當局為了在有限土地空間下的安置這些龐大的難民,以西方簡易的連棟住宅方式,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形式,興建了所謂的石庫門住宅。所以初見石庫門,覺得這建築不中不西,卻又亦中亦西,充滿了歐洲小鎮風格卻又那麼的中國化,既古典又是現代,讓人感覺時空交錯。

*上海的列強租界時期開始於1846年中英所簽定的《上海租地章程》

石庫門顧名思義,選用了堅固的石材構成門框,上頭裝飾著美麗的歐式雕花,門框內厚重的黑木門加以銅環上鎖,感覺如庫房般安全而不可侵入,所以被當地居民稱做為石庫門。

上海在1990年代曾因急速的發展而大規模拆遷石庫門,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高樓大廈,人們於是感慨刻劃著歷史軌跡與充滿懷舊風格的建築不復存在,而開始意識到保留石庫門建築的重要性。後來由香港的瑞安集團所主導,結合美國與新加坡的建築師事務所和中國舊房改造專家,以整舊如舊的概念完成了如今新天地石庫門的重建工程,保留了磚牆屋瓦,並以現代化經營發展成新一代的人文、休閒、娛樂、餐飲等多功能的時尚地標。

新天地的範圍落在盧灣區(19世紀末期屬於法租界),由太倉路、馬當路、自忠路,與黃坡南路所圍成的矩形區域裡,中間由興業路劃分成北里與南里兩個廣場。

除了傳統石庫門之外,也存在有一些較為西式的洋樓型建築。

 

石庫門建築群的外圍,一個個並排的大門,真如同倉庫一般的感覺。

穿梭在石庫門弄堂內,彷彿踏入了歐洲小鎮。

充滿歷史感的門框,與重建的外牆型成有趣的對比,卻又是那麼的協調。

我的最愛,Haagen Dazs,價位似乎比台灣小貴一點。

新天地的氛圍比豫園商場更為休閒,穿梭古今中西的建築,在周圍高樓林立的環境中獨樹一幟,陶然而世外,令人流連忘返,很適合花個半天走走逛逛,累了就坐下來喝個午茶,悠閒的度過午後時光。

連星巴克都非常別具特色。

在導遊解說完之後我們大概只有45分鐘時間的自由時間可以逛吧,實在太趕了,所到之處都逛的還滿匆忙的,所以全程就是走馬看花拍拍照,加上沒做功課,也錯過了些較著名的弄堂建築,想要細細品味,就等下回自由行的時候吧。

 

相關連結:

上海新天地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n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